一、人一定需要吃食物嗎?
從小父母就教導小孩要吃東西,營養學者教育社會大眾,每天一定要吃五蔬果,中老年人要吃地中海型飲食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,喝茶有多少好處,喝咖啡又有多好。
坊間各式健康書籍,介紹各種飲食的優點,其中不乏傳授五花八門的食療法─五穀飯、精力湯、養生醋、能量酵素、生機飲食,某某食物可治百病,又養顏美容,就連直銷商品更是強調保健養身之效果。
記得我在八歲時,從電視上看到播放當今締造金氏世界紀錄,十九年不吃東西的一位印度人;日本NHK曾經專訪一位女生避穀十年,地點在中國;幾年前印度出現自稱七十年不吃不喝的人。
Prahlad Jani,也稱為Mataji或Chunriwala Mataji,是一位印度食氣僧侶,自稱自1940年以來一直生活在沒有食物和水的地方。
我們的環境都一再重複宣傳一定要吃食物,每天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素。可是,在看完了國外這些報導後,不禁令人懷疑,我們人一定需要吃東西嗎?
二、我們每天吃三餐是必要的嗎?
我們從小開始吃飯時,每天就要吃三餐,國外還流行喝下午茶,養生專家還建議:「早上吃的好,午餐吃的飽,晚餐吃的少。」
可是僧人能一日一食,甚至過午不食;回教的齋戒月,期間只吃晚餐;近來有不少日本醫生學者,強調「空腹力」不吃早點的好處。
韓國有位牧師,四、五天才吃一頓飯,他的學生李祥文:飯水分離、陰陽飲食法的作者,常教人不必吃三餐。他們都證實三餐不必都吃,會很健康!
所以每天吃三餐是必要的嗎?
三、我們一定要到老死前,都不能不吃食物嗎?
「你不吃東西,是要當仙人嗎?」
「人要吃東西,才會有精神。」
「我因為不吃東西,所以全身都沒力氣了!」
「要吃食物,你生的疾病才會快點好起來!」
「不吃食物,人會死掉!」
這些話常常會聽到,所以我們人類到老死前,都無法達到完全不吃不喝而健康無病的活著嗎?
四、現代營養學的迷思
(一)過份強調食物的營養價值,生產過程不透明化。
一杯牛奶含有400毫克的鈣,二杯滿足你一天身體所需的鈣質;成人每天需要1600大卡以上的熱量,要攝取多少蛋白質,要吃含多少毫克維生素C的水果;青菜吃的量不夠,你就會容易便秘;亞麻仁油的好處;玄米油、橄欖油做菜有多養生;想要均衡營養,最好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……。
難道我們的身體,是被設計好每天一定需要多少營養嗎?
「你如果沒有吃水果,身體就會容易發炎!」
「你這個毛病,一定是缺少什麼營養所造成的。」
「要想視力好,就要多吃含葉黃素的蔬果。」
「成年的男性,每日要吃足量的生蠔,來補足身體一天所需的鋅。」
「哪些食物最抗癌,因為它們含豐富的花青素。」
所有的營養學者們,當然也會告訴你:「每天更要去做充足的運動,身體才會更加健康!」可是最後什麼都吃了,該做的都做了,我們其中還是有很多人身體都免不了出毛病。最後,那些醫生、營養師與養生專家們,便會推薦你去服用許多高劑量的營養產品或是最新流行的超級食物:
「要吃這個蔬果會幫助你每次排便都很順暢。
「吞下那顆膠囊會使你更有活力!」
「每晚服用這個健康產品,會讓你整夜睡得非常好。」
最後全部買下來了,你在服用一段時間後,又覺得越來越沒效果。這時,朋友又介紹別家產品,你可能把他所介紹的產品全部都買下來了。在服用一段時間後,你又要換吃別家公司生產的保健食品。
書店內各種的養生書籍,你可能沒少閱讀過;所有報章雜誌有關新營養資訊發表專題,你可能都全部看過;所有名醫、營養學者、養生專家們所提出的觀點,你也許都會認真到處查過、諮詢過;能吃的食品,你大部分都吃了;能實踐的養生方法,你幾乎都去做了;但最後所有的效果,對健康的助益還是很有限,甚至有可能會越來越沒有效。
然而、你難道從不曾因此反省:服用這些食品,是否真的有營養價值與對自己身體有益嗎?
在你腦海中,可能裝滿著一大堆話語:名醫們是如何推薦的,專家、學者、書上都是這樣教育的;就連家人、朋友、老闆、同事,甚至是所有國家的政府部門,都在為這些保健養生知識理論當傳聲筒~大力的背書著。
哈哈!我猜想,你一定是被嚴重的洗腦了!
然而,你是否曾追蹤過這些食物的來源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種植、生產、加工製造?
農夫在種植過程中,有沒有施放農藥?
土地有沒有受到化學污染?
農作物是否為基因改造作物?
若有農藥噴灑,是否在安全期內採收?
是否以人道方式飼養動物?
有沒有用不人道手法養殖摧熟?
肉質有沒有殘留超標的抗生素?
或含有違法禁藥?
生產過程中有無添加非法的化學藥劑來增加產品賣相,延長保存時效?
健康食品在製造萃取的過程中,是否有受污染?
有沒有達到如外包標示營養的數值?
作業環境條件是否衛生良好?
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有無損失其原本的營養活性?
或是它的營養活性在生產過程中已被破壞,而轉化成其它物質?
有沒有為了利於保存新鮮,而特地去改變它的化學結構?
對上述這些疑問,營養學者與廠商,他們好像少有提到過!
(二)量化的營養學說洗腦消費大眾
在現今社會中,到處充斥生技業者、醫療團隊、養生專家、營養學者、名醫與傳銷公司,他們發表、引用海量的營養學術研究論文,依據多到數不清的營養分析實驗報告都在教育消費大眾:
你每天最好要攝取多少毫克、多少cc、多少單位飲食與營養素,你才會活得更健康。
看看這些權威所引用的資料、研究報告,他們這麼說可是有根據的喔!
你一定心裏會這樣認為!
量化的專家權威、學者團隊、業者文宣,一直重覆著量化的營養資訊。
於是,我們不知不覺就受到他們的洗腦了!
但他們能了解每一個人的需求有所不同嗎?我們難道每個人都適合穿著同樣的制服嗎?
他們也許會說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所用的量,也要有所增減,可是每天絕對不能不吃這些食品,就如同制服大小可改,你就是一定要穿這套制服。
於是為了要強而有力的說服你穿這套制服,他們設計了一連串的實驗來引證。
(三)可以事先設計最終結果的學術醫療實驗。
現代營養學的知識,其中有很多被保健食品廠商以未經公開檢驗的內容來訛傳,以不完整的臨床試驗來矇騙,以似是而非的流行病學調查來虛構。
1.以未經公開檢驗內容來訛傳:
所謂公開發表的功效,其整個證明過程至少要在美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的Pub-Med搜尋網站找的到,並登載於全世界知名高水準的期刊上;其內容都出自世界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實驗研究報告。
都有許多廠商提供出來的實驗,其過程不透明,常以試管、細胞與動物實驗來假託,證明其安全有效性,但往往用到人類身上,非但無益,甚至還可能會釀成悲劇。
而有些藥使用口服與注射,效果可能迥然不同,他們有些人居然還以注射處理的報告來取代口服的報告,大大的誤導群眾。
2.以不完整的臨床試驗來矇騙大眾:
並非在各種條件下都能區分產品食用後有效或是無效,這是對大多數的健康問題而言。
如果臨床試驗研究的樣本不夠多,最後所得到的研究準確性就會越低。
3.似是而非的流行病學調查來虛構:
研究者的知識侷限,或條件設備不夠完善,樣本數過小,樣本不是來自同一個母體,診斷標準不明確,分組不均衡,抽樣不隨機,設計不合理,儀器不精確,以及參與者有主觀立場,解釋結果有時會失之片面。
還有其它混雜因素,容易扭曲因果之間的關聯,譬如對健康食品功效存疑的人,不會幫廠商做實驗來取得認證,而願意接受報酬的研究學者或受試民眾則容易偏袒廠商。
總之,沒保持公正的態度,以及達到理性的智慧,實驗就很容易出現偏倚,其結果更容易被設計,這也是不肖學者為廠商取得正面結果而常用的欺騙手段。
4.誇大其辭,玩弄文字遊戲的宣傳花招:
許多保健食品宣傳的內容,充滿著移花接木,無中生有的散布偽科學,故弄玄虛,普通成份當成特性炒作,利用科學研究團隊或醫療機構、操守與學問不佳的專家,在誇大療效上不遺餘力,並濫用高科技字眼猛打電視廣告!
5.普遍消費大眾被龐大的食品業者、藥廠與醫療利益團體所綁架。